最近重看《蠟筆小新》,讓我想起中學時代的自己。那時也有一段時間會看,有一次還邊走邊看,被幾個女學生罵逗我,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,那時候匆匆忙忙就走開了。如果是現在的我,當然會笑笑地留下來聊聊天。
那時候我應該是讀初中,年輕的我反而比現在拘謹。其實我有時會在路上主動跟陌生女生搭話,純粹好奇想認識新朋友,但如果反過來有女生主動走近,我又會避開。很矛盾。
現在回想,覺得那時候還不夠認識自己。其實我這個人蠻兩極的——安靜的時候一聲不吭,但一開口又很能聊。香港人有一句話:「外表斯文,內裡Open」,我大概就是這樣的人。
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看的是頻率而不是外表。漂亮不漂亮都其次,能聊得來才重要。這點我一直深信。
看《蠟筆小新》時,我發現自己和主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當一個角色的特質像極了你,當然會特別投入。像小新喜歡脫褲子、喜歡搞笑,我小時候也一樣。
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外婆家,有點像台灣的透天厝,一開門就是街道。我會站在床上,把褲子脫掉,用雙腿夾著「大象」,只為逗家人開心。現在想起來,那其實是一種孩子氣的「求存在感」。家人笑得開心,我就覺得自己被需要。
小新喜歡跟漂亮姐姐親近,這點我也蠻像。不過現在不能說「漂亮姐姐」了,得說「漂亮妹妹」。但我這年紀要有分寸,不能像小新那樣隨意,畢竟我已結婚。
我記得小時候旅行時,有一次很累,靠在一位姐姐的大腿上睡著。醒來看到那雙白皙的腿,才發現自己睡得太自在。那位姐姐很照顧我,但我後來沒有珍惜這段緣分,旅行結束後就沒再聯絡。現在想起來,心裡還是有點遺憾。
再看回小新這個角色,其實他雖然調皮,但也很「活在當下」。他會思考,也會提出一些有哲理的問題,但想一想就放下了。這點我也很像——遇到問題會很好奇,查一查、想一想,理解了就好,不會太執著。
我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,但專注力短。只有在我的專業——寫程式的時候,我會全心投入。那是我最熱愛的事,也是一生的志業。
有趣的是,小新和媽媽的互動,讓我想到我和太太。只是我太太對我比小新的媽媽溫柔多了,她對我千依百順,照顧得無微不至。
我常覺得自己像是「進階版的小新」,生活很自在,要風得風、要雨得雨。心裡充滿感恩,沒有浪費生命。
我也喜歡看小新和朋友間的互動,那份單純的友情很溫馨。幾個孩子一起玩耍,產生那種叫「bonding」的情感,腦裡會分泌催產素,讓人快樂。
以前在香港朋友少,來到台灣後多了許多朋友,那種被連結的幸福感更明顯。雖然大家長大後各有家庭,不能常見面,但透過看這些卡通,也能感受到類似的溫度。
有人說《蠟筆小新》不適合小孩看,因為有些橋段越界。但我覺得,對成年人來說它反而是一種療癒。
尤其像我這種「永遠不想長大、保有童心」的人,看著它,真的會覺得快樂。
分享到這裡,最後還是那句:感謝、感謝,下次再見。
台中市西屯區國安一路127號22樓之5
灣仔告士打道151號資本中心11樓1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