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前完全不知道有這個方法,但回想起來,其實我們每個人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,就像是用一種自己熟悉的工具。我的工具,是從佛學的書籍、還有成長過程中長輩的教導中慢慢學來的。原來,這些做法和SEL其實很接近。
對我來說,情緒最大的一課,就是幾年前我移民來台灣的時候。那一年的情緒最複雜,尤其是當時病毒肆虐,社會不安,我是因為恐懼做出「要移民」的決定。
在SEL中有一點說得很好:如果一個決定是基於恐懼,往往不會帶來好結果。還好的是,除了恐懼,我也有一份喜悅,因為我早就想來台灣,十幾年了,只是一直拖延,這次終於成行。
來到台灣後的前半年,我非常開心。但因為投資移民的壓力漸漸浮現,心裡的情緒又變複雜起來。恐懼、擔憂、不安都開始冒出來。我發現自己必須學會「處理」這些情緒。
一開始我抗拒承認恐懼,覺得台灣很安全,疫情不嚴重,也不用戴口罩,應該沒什麼好怕的。但有一天,我靜下來,終於承認——我心裡的恐懼並不是疫情,而是我移民的壓力:公司要經營好,否則就得離開。
所以我開始第一步:承認。第二步:了解。第三步:開口說出來。我跟太太說了我的壓力,也開始去看醫生,學到很多實用的方法。最有效的,就是「每天做一點點」。我不是要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,而是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。
我也很感謝我弟弟,當時幫我處理香港的公司,讓我能騰出時間專注在台灣的事業。這樣一點一點地調整,不只台灣的公司慢慢穩定,連香港的事業也慢慢變好了。
這次我學到的就是:面對情緒的最好方法,就是「行動」,而不是逃避。那個時候是恐懼,而我的做法,就是一步步地去做、去改變,恐懼也就越來越少。
最後,我成功移民、買了房子,真正落地生根。也開始學國語,因為交朋友、做生意都需要這基本能力,甚至現在連台語也聽得懂一點了。移民對我來說,是第二次人生,有很多新東西要學。
有趣的是,幾個月前,我又感覺到一股恐懼。當時我問自己:「我已經都安頓下來了,還怕什麼?」我開始用SEL的方式回頭看,發現,原來我是擔心一個好朋友。
這個朋友有一些情緒困擾,我放了很多心思在他身上,卻沒察覺自己也因此產生情緒。那天我終於冷靜地坐下來思考,發現我不能替他解決問題,但我可以關心、可以分享。
於是我聯絡他,告訴他我最近學到SEL的趣事。我不是教他,也不是說他有問題,而是分享我自己的經驗。這樣的行動,反而幫助了我自己,讓我釋放了擔憂。
我發現,我從以前只擔心自己,到現在會關心太太、弟弟、朋友,情緒的重心也轉變了。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。
最後,我也想在這裡送出祝福:給那位朋友,希望你能慢慢變好。我相信你有智慧,也有力量去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。阿基可以,你一定也可以。
感謝,感謝,還是感謝。
愛你喔,我的朋友。
掰掰。
台中市西屯區國安一路127號22樓之5
灣仔告士打道151號資本中心11樓1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