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要特別記錄一下,用廣東話來說會更貼切。
最近有個網友留言問我:「可愛」和「有趣」在廣東話裡有什麼分別?
我想了一下,其實第一時間也會想上網查。但畢竟我做人接近五十年,講廣東話也快五十年了,多少會有一些自己的感覺。因為廣東話是我的母語,對某些字眼自然有種執著。
舉個例子,我經常和太太玩遊戲。她有時候會叫我把東西給她。在廣東話裡,這個「給」其實有很多種講法,你可以說「拋畀我」、「掟畀我」、「掟過嚟」……語言裡的細微差異,就是這麼有趣。
尤其是香港的廣東話,很特別。因為香港以前是華洋共處的地方,中西文化交融,全世界的人幾乎都來過。廣東話裡滲入了大量不同語言的元素,特別是英文。小時候我們很多時候以為是中文的字,長大才知道原來是英文。例如Mug、 搭𨋢、梳化 、士多、啫喱。很多這樣的例子,老師不會考,某些字你就只會說,不會寫。
廣東話九聲,很適合吸收外來語,發音靈活,聽起來生動又生鬼。
再說回網友問的「可愛」和「得意」。其實很多時候會重疊,但仔細分析,還是能分出來的。通常形容一個人「可愛」,是指她的性格、舉止,會讓你想親近。而「得意」通常形容一件事物比較趣怪、有趣。當然,隨著文化變遷,用法和語氣也在變。有時候一句「你真係可愛呀」,可以是讚美,也可能是調侃,全看語境。
我小時候長輩常說我「嘴啫啫」,覺得我將來可以當律師。當年我以為律師只要口才好就行,其實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晰,還要記得大量案例。現在 AI 出來了,記案例比人厲害得多,但也不用怕,世上總有 AI 取代不了的地方。
廣東話真正的「生鬼」和「有趣」,很多是在舊時的粵語長片、港產片、廣東歌裡面。從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片,到許冠傑時代的粵語歌詞,充滿智慧又接地氣,詞彙生動又有趣。相比之下,現在的語言表達方式單調了許多,很多詞彙在電視上也已經不能用了。語言變得收斂,少了點火花。
所以七八九十年代的港產片那麼好看,不只是因為故事,而是語言的魅力。語言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的工具,能讓你用不同角度去表達同一件事。
來到台灣後,我又開始接觸新的語言。國語是必須的,因為大家都在用。台語也很有趣,雖然我現在只聽得懂一兩成,但我很想學,因為它和廣東話同源,感覺親切。
語言真的很有趣,能讓我們認識文化,也能讓我們看見自己。
感謝、感謝、感謝。再見。
台中市西屯區國安一路127號22樓之5
灣仔告士打道151號資本中心11樓1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