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錄一下。剛剛吃完晚餐,和太太在社區附近散步。外頭下著大雨,公園很多、步道也靜,節奏很悠閒。我很感謝現在可以過一種「半退休」的生活,也提醒自己要好好記錄。
回想大概四十歲時,我曾經有五年幾乎等同退休。那時不是因為大富大貴,而是我對物質沒太多要求,很容易滿足;太太也被我影響,花費自然很低。加上在香港,媽媽送我一間房子(很感恩),讓我幾乎不用為居住煩惱——移民後因為沒法照顧媽媽,我把房子還給了她。但在當時,一間房在香港就足以讓我「退」下來。
來到臺灣,我決定重新振作,回到「要做事」的節奏。我其實並不懶,反而很愛工作。創業初期長年沒在休息,凌晨也寫程式,開心就做、做到累。多年下來,人會疲倦;小公司、一人公司,查詢量不小,維持了七八年甚至十年。終於有一天覺得累了,就慢慢退、慢慢停,接著那五年幾乎是停滯。我還寫過一首詞,記錄那種「不正確的退休」:能力會退化、手感會生鏽。
後來因緣際會,移民臺灣等於給了我第二次創業的機會。花了四年多,我把節奏慢慢找回來,但不再像從前那樣「無日無夜」。方向要對,更要顧節奏與身體。現在我的主要崗位,是把公司的系統做好;感謝好拍檔、也感謝我的弟弟幫我看著香港公司與客戶,讓我可以比較安心,維持「半退休」而不是完全不做事——輕鬆一些,但仍然投入。
為什麼不再追求「完全退休」?一來我成長於香港,那個年代的電影很常講「一夜致富」「中獎就不用做」。小時候覺得厲害,我甚至對自己說過「三十歲前要退休」。現在回看才知道那是錯誤的價值觀:人若長命,八十、甚至一百歲都有可能;太早停下來,不僅會胡思亂想,也少了對社會的貢獻。現實裡也常看到,中獎的人很快回到原本的生活水平,甚至更差——可見「退」並非終點答案。
我也明白,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。有些人環境辛苦,一天要做十二、十四個小時,我聽了都心疼。若是能選,我仍然把「生活」排第一,「工作」排第二。既然來到臺灣,我把這裡視為我的「第二次人生」,要多體驗生活。拍影片、寫程式、散步、記錄,都是在探索一種更健康的步伐。
今天就記到這裡:保持謙卑,不自以為是;受過教訓,就好好檢討;步步為營,把路走穩。謝謝,再見。
台中市西屯區國安一路127號22樓之5
灣仔告士打道151號資本中心11樓1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