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哈,記錄一下,今天想到一個很有趣的回億,想要跟大家分享。
我常常拍影片都說,我來臺灣之前是一句國語都不懂,然後是來到臺灣才開始學注音。啊,有趣的是,今天我突然想起,原來我小時候,大概二、三年級的時候,其實有學過注音。
這件事我完全沒有印象,記憶空白。但剛剛在洗手間的時候,突然湧現一個畫面——小時候在課堂上,跟著老師唸「ㄅㄆㄇㄈ」,還有一二三四聲。我真的學過,只是因為小時候不愛聽課、不愛被教,所以學得不深。從小到大,我都是喜歡自己摸索,自己學習。
那個年代沒有網路,學習相對困難,只能靠觀察。後來來到臺灣,住在仿義旅館,因為有一段安靜的時間,才讓我完整把注音學好。這段經歷讓我想起,在香港其實也有普通話課,只是我一樣不太認真。大專時期甚至還有一個短期課程,但我依舊沒把握。
如果當年勤快一點,或許我早就能輕鬆掌握國語了。其實我早在 2012 年就想過要移民來臺灣,但一直拖延,到 2020 年才真正實現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語言——雖然大家都用中文,但口語表達卻是完全不同的。香港有趣的是,有些人講不好普通話,就乾脆用變音的奇怪廣東話模仿普通話,對方就會說「你還是講廣東話吧,我聽得懂」,這在電影裡常被演出來,很真實。
在商業社會裡,偶爾真的會遇到只講普通話的客戶。當時我國語不行,他們就轉用英文,這倒是沒問題。那個年代香港的教育,英文其實比普通話更普遍。就算在餐廳點菜,也偶爾會用到英文。我英文雖不厲害,但勉強溝通沒大礙。還曾經因為欣賞一個漂亮女生,用英文去認識她,雖然最後發現自己英文有限,話題不夠深入。
所以多年來我常常在影片中說,我是來臺灣才第一次接觸注音。今天才猛然發現,原來記憶是如此脆弱,我小時候其實有學過,只是全忘了。唯一記得的是,我一直分不清楚一聲和四聲,考試時總是錯誤連連。
語言的學習其實很有趣。來到臺灣後,除了國語,我也慢慢聽得懂一些臺語。至於客家話,就更特別了。因為在香港時,外公外婆都是講客家話,所以我能聽懂,但不會講。可是來到臺灣,看電視時聽到的客家話卻完全聽不懂,後來才知道差異很大,就像臺北的臺語和臺南的臺語也有不同。
有趣的是,前幾天打完球遇到一個香港朋友,他第一句就跟我講廣東話。但我現在習慣用國語,所以就用國語回應,結果發現他的國語很不標準。我當時想建議他學注音,但轉念一想,其實語言不必比較誰正誰不正,重點是大家都在努力學習。我自己也不敢說認真,但至少我喜歡用系統的方法去摸索。
今天就分享到這裡。感謝大家的聆聽,祝你們每天都快樂!拜拜!
台中市西屯區國安一路127號22樓之5
灣仔告士打道151號資本中心11樓1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