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錄一下,剛才看了一段 YouTube 的舊影片,是一個 1988 年的電視劇集,屬於搞笑節目,名稱好像是《為甚麼那麼好笑》,如果沒記錯,裡面還有杜德偉先生參演。我小時候真的很喜歡看,覺得非常好笑。那時候 1988 年,我才 11 歲,其中一個環節卻影響了我大半輩子。
那個環節在說城市裡的人常常講一些「廢話」,還會舉例子,例如大家搭電梯時,明明認識,卻不是深交,於是就說兩句表面上的話,卻沒有什麼實質交流。節目裡還會模仿一些情境,像是吃飯、遇到熟人時那種客套的對話。當時我看完後深受影響,竟然開始刻意減少自己說廢話,結果影響了我的交際能力。直到這幾年,我才重新檢討,發現不說廢話,既有好處,也有壞處。
好處是,這幾十年我少了很多無謂的交流,也少了許多表面朋友。真正的好朋友,一旦聊天就聊個不停,話題很多。但壞處是,心理上也會有些影響。現在我才明白,原來人類需要「廢話」是有原因的。
想像在原始社會裡,陌生人之間隨時可能互相攻擊,為了表示「沒有敵意」,人們就會用一些無傷大雅的廢話來示好。就算彼此不熟,至少可以傳遞「我是友善的,不會攻擊你」。因此,廢話其實是一種潛意識裡的安全訊號。
我自己直到很後期,才慢慢學會怎麼說廢話。尤其是移民來台灣之後,台灣朋友很友善,基本上都會主動聊天。雖然他們知道我來自香港,常常會談一些有意義的話題,但在某些情境下,還是需要一些廢話作為潤滑劑。這幾年我甚至學會了幾套技巧:在看似廢話的對話裡,找到一些不至於太無聊、也不會太深入的話題。因為人不可能每天見面都討論「人生意義」。多數時候,只要一句「吃飯了沒?」、「天氣真熱啊」,其實已經足夠。
我後來發現,廢話除了能表示沒有敵意,也是一種關心。簡單一句「辛苦了」、「最近好嗎」,比什麼大道理都來得實際。當然,嘴巴也要拿捏分寸,不要說傷人的話。有時候最好的溝通,就是閉嘴和微笑。
我觀察到,一群朋友裡,總會有人話特別多,幾乎整場都在講,其他人只是聽。我遇到這種情況時,多半會選擇靜靜聆聽。這種不算廢話,而是另一種社交角色。
對我來說,最好的鄰里互動方式,就是點點頭、微笑。如果真的要開口,哪怕只是一句廢話,也能拉近距離。有時候鄰居看我搬重東西,會不斷找話跟我聊,其實就是一種友善。我心裡是感謝的,因為他們願意和我互動。如果他們不友善,根本不會理我。
現在我提醒自己,遇到別人手裡拿著重物時,廢話要一句起、兩句止,適可而止。說太多反而打擾,但完全不說,又可能顯得冷淡。廢話的分寸,其實就是生活的智慧。
分享到這裡。最後解釋一下——剛才這篇文章,說穿了,其實也都是廢話。哈哈,謝謝,拜拜。
台中市西屯區國安一路127號22樓之5
灣仔告士打道151號資本中心11樓1102